水土流失不僅破壞土地資源、降低耕地生產力,而且還會不斷惡化農村群眾生產與生活條件,在水土流失區著力建設水土保持型新農村并實施科技精準扶貧,促進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,維護綠水青山,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。 我國東南丘陵區地處熱帶、亞熱帶。主要包括長江流域的大部及其南部,跨越南方10個省區113萬平方公里,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1.8%,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,人口約占全國的30%。由于受東南季風影響,這一地區是我國水熱資源豐富、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。 水土流失是這一地區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形式,也是區域新農村建設的巨大障礙。水土流失不僅破壞土地資源、降低耕地生產力,而且還會不斷惡化農村群眾生產與生活條件,制約經濟發展,加劇貧困落后程度,致使更多的偏遠山區出現種地難、吃水難、增收難的情況。 在水土流失區著力建設水土保持型新農村并實施科技精準扶貧,其重要性與必要性顯而易見。要力求做到在保護中開發,在開發中保護。要發展壯大水土保持型的特色現代農業產業,以良好的經濟效益驅動水土保持與地力保育,促進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,維護綠水青山,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。 一是水土流失區家庭農場生態農業經營與精準扶貧技術集成推廣。針對山區水土流失區土壤侵蝕嚴重、人地矛盾突出、貧困現象比較嚴重等問題,以重點扶貧戶為單元,以家庭農場經營為載體,集成嫁接系列高效生態農業技術。 主要包括山地生態果園開發,山地生態茶園開發,山區立體農業開發,農牧菌業有機結合等生產經營模式與配套技術集成推廣,提升農戶增收致富能力。探索水土保持與科技扶貧耦合的推廣機制,創立山區農村水土保持與家庭農場、農業企業雙贏的經營機制。 二是山區中小流域水土保持與循環農業耦合型開發及其集成推廣。針對水土流失重災區資源和產業發展特點,按照水土保持與循環農業耦合開發的策略,集成創新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綜合技術,建立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體系。 其核心建設是以流域為單位,分類構建區域農業大循環,園區農業中循環,家庭農場小循環體系,創立集種植、養殖、菌業、加工業于一體的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體系。發展水土流失山區農村的生態經濟,實現項目區農林牧菌業有機結合的高效循環農業的經營目標。 三是構建與新農村技術相適應的綠色生產型技術體系并集成示范。針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農產品安全和產業升級問題,重點集成研究與示范農村綠色農產品生產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,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,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,形成以綠色型為支撐的新農村建設推進模式及其技術體系,并聯合當地農戶、專業合作社開展模式示范推廣。 四是構建富有地區特色的新型農村生態經濟模式與科技推廣體系。以福建省老區的長汀、連城等縣水土流失區和具有地區特色的鄉村為典型代表,分類制定技術開發規劃,分類選擇5個~8個村,集成創新農田套種—秸稈利用、山地果園—立體種養、山地茶園—食用菌業,農牧結合—綠色開發、地力提升—高效農業、林草結合—生態修復等技術開發模式,創立以科技扶貧為目標的多元化創業的科技興農體系,以發達的產業與突出的效益支撐地區新農村建設,實施一村一策,著力推進多功能農業與特色化農村可持續發展。 |